-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2025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磷素如何在水稻中再分配并累积于花药中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2-16]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2] [阅读次数:] [返回]
磷素如何在水稻中再分配并累积于花药中
作者:徐国华等 来源:《植物生理学》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磷素在水稻中的再分配。 南京农大供图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国华团队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阐明了水稻磷转运体OsPHT1;7在磷素再分配和花药磷积累中的功能。
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顾冕介绍,作物的磷效率主要分为吸收效率(PAE)和利用效率(PUE)。吸收效率指作物从土壤中获取磷素的能力,其分子机制已得到深入解析;利用效率则是由磷素吸收、转运、分配、同化、周转/再分配、生长发育响应等多个过程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其中,作物体内磷素的高效周转是保证其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这种高效周转包括从源器官老叶向库器官新叶、穗的再分配。然而,作物体内磷素周转的分子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与其他已发现的磷转运体基因不同,OsPHT1;7在根部不表达,而是在老叶的维管束鞘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以及节 (Node) 中两种维管束 (常规/分散维管束和肥大维管束) 的韧皮部表达。
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戴长荣介绍,由OsPHT1;7在地上部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结合其突变体植株的生理表型可知,该转运体在水稻磷素再分配过程的三个步骤(老叶维管束鞘、老叶韧皮部薄壁细胞、节)中扮演着“阀门”的角色;水稻磷素再分配需要质外体途径的参与,并且不排除共质体途径的贡献。
另一方面,水稻生殖生长的单核小孢子期至三核花粉期,花药中的磷素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积累。研究发现,该时期OsPHT1;7在花药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磷转运体基因,表明其对花药磷积累的重要贡献。
对OsPHT1;7突变体植株的生理表型分析证实,OsPHT1;7的突变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株高、穗长降低,还显著抑制花药中的磷积累,导致结实率和产量下降80%以上。
该研究为解析作物体内磷素周转的分子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旨在提高作物PUE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徐国华教授和余玲教授参与指导了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c030
作者:徐国华等 来源:《植物生理学》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磷素在水稻中的再分配。 南京农大供图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国华团队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阐明了水稻磷转运体OsPHT1;7在磷素再分配和花药磷积累中的功能。
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顾冕介绍,作物的磷效率主要分为吸收效率(PAE)和利用效率(PUE)。吸收效率指作物从土壤中获取磷素的能力,其分子机制已得到深入解析;利用效率则是由磷素吸收、转运、分配、同化、周转/再分配、生长发育响应等多个过程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其中,作物体内磷素的高效周转是保证其利用效率的重要前提。这种高效周转包括从源器官老叶向库器官新叶、穗的再分配。然而,作物体内磷素周转的分子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与其他已发现的磷转运体基因不同,OsPHT1;7在根部不表达,而是在老叶的维管束鞘和韧皮部薄壁细胞,以及节 (Node) 中两种维管束 (常规/分散维管束和肥大维管束) 的韧皮部表达。
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戴长荣介绍,由OsPHT1;7在地上部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结合其突变体植株的生理表型可知,该转运体在水稻磷素再分配过程的三个步骤(老叶维管束鞘、老叶韧皮部薄壁细胞、节)中扮演着“阀门”的角色;水稻磷素再分配需要质外体途径的参与,并且不排除共质体途径的贡献。
另一方面,水稻生殖生长的单核小孢子期至三核花粉期,花药中的磷素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积累。研究发现,该时期OsPHT1;7在花药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磷转运体基因,表明其对花药磷积累的重要贡献。
对OsPHT1;7突变体植株的生理表型分析证实,OsPHT1;7的突变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株高、穗长降低,还显著抑制花药中的磷积累,导致结实率和产量下降80%以上。
该研究为解析作物体内磷素周转的分子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旨在提高作物PUE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徐国华教授和余玲教授参与指导了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c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