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个人中心 我的订单 购物车
编号:
批号: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时隔190多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这一谜团!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4-23]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2] [阅读次数:] [返回]
时隔190多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这一谜团!
作者:叶青 江晓 来源:科技日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记者4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胡超群研究员团队, 在海参敌害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破解了海参“吐丝”之谜。该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参居维氏器防御敌害的物质基础、感知过程与喷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吐丝”是许多热带海参遭到敌害威胁时,从肛门处喷出丝状小管并黏附缠绕捕食者的一种防御机制。海参喷出的小管被称为“居维氏器”,最早由法国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在1831年首次描述并以其名字命名。然而,190多年以来,居维氏器的成分及其黏性产生的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胡超群团队以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一种居维氏器发达的玉足海参为研究对象。“我们发现玉足海参的居维氏器在黏附和缠绕敌害时,其外层间皮层和中层结缔组织层分别提供黏性和韧性的作用。通过染色体级的高精度基因组测序,发现居维氏器外层的黏性蛋白具有长串联重复序列,与蜘蛛和家蚕的丝蛋白类似;该类蛋白的结构为交叉-β结构,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致病性淀粉样蛋白相似。”胡超群说。
研究结果表明, 玉足海参利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感受捕食者施加的机械压力,并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信号刺激居维氏器排出。在进化过程中,玉足海参基因组的3号和12号染色体集中形成了多个新基因,这些新基因使得居维氏器能够接收乙酰胆碱信号,并生成淀粉样黏性蛋白。
该发现阐释了海参“吐丝”的御敌行为机制,在研发提高人工增养殖海参适应能力的技术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也为新型仿生水下黏合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营销服务热线:0535-8028556 邮箱:topbiol@163.com
© 201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06604号 技术支持:数字金都
购物车 去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