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2020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猴痘病毒诊断试剂及中和抗体研发领域获新进展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6-21] [发布人:邵玉倩] [阅读次数:] [返回]
猴痘病毒诊断试剂及中和抗体研发领域获新进展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南方医科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教授沈晨光、赵卫团队在猴痘病毒诊断试剂及中和抗体研发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和Journal of Infection。他们研究制备了猴痘病毒特异性的快速诊断试剂和抗病毒广谱中和抗体,为猴痘疫情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了科学手段。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自去年5月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
研究团队表达和纯化出猴痘病毒多种特异性蛋白,并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出一批猴痘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发现其中三株抗体,3A1、9F8和2D1对A29L有良好的结合反应性。
将上述单抗通过“双抗体夹心法”筛选出高灵敏度的配对抗体,发现9F8作为捕获抗体和3A1作为检测抗体的配对时,可以检测出不同的痘病毒抗原;而3A1 作为捕获抗体和2D1作为检测抗体的配对时,可以特异性检测猴痘病毒抗原;两个配对均有较高的灵敏度,最后利用LIFA技术分别制备出痘病毒和猴痘特异性抗原的快检试剂盒。
该研究首次研发猴痘病毒特异性抗原的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可居家自检,操作简便、安全,无需特殊仪器,15min内出结果,为猴痘病毒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基于前期研究的成果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工作,并全面鉴定了以上三株猴痘病毒特异性单抗的体内外抗病毒效果,以期为猴痘病毒新药的研发奠定研究基础。研究发现,抗体9F8、3A1和2D1均显示出对痘病毒广谱的结合和中和活性,其中9F8中和活性最佳。
该研究首次应用猴痘病毒特异性抗原诱导特异性中和单抗,并完成单抗制备、活性和表位鉴定,对后续猴痘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中和抗体的作用和结构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3.2223669
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2.10.036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近日,南方医科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教授沈晨光、赵卫团队在猴痘病毒诊断试剂及中和抗体研发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和Journal of Infection。他们研究制备了猴痘病毒特异性的快速诊断试剂和抗病毒广谱中和抗体,为猴痘疫情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了科学手段。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自去年5月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
研究团队表达和纯化出猴痘病毒多种特异性蛋白,并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出一批猴痘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发现其中三株抗体,3A1、9F8和2D1对A29L有良好的结合反应性。
将上述单抗通过“双抗体夹心法”筛选出高灵敏度的配对抗体,发现9F8作为捕获抗体和3A1作为检测抗体的配对时,可以检测出不同的痘病毒抗原;而3A1 作为捕获抗体和2D1作为检测抗体的配对时,可以特异性检测猴痘病毒抗原;两个配对均有较高的灵敏度,最后利用LIFA技术分别制备出痘病毒和猴痘特异性抗原的快检试剂盒。
该研究首次研发猴痘病毒特异性抗原的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可居家自检,操作简便、安全,无需特殊仪器,15min内出结果,为猴痘病毒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基于前期研究的成果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工作,并全面鉴定了以上三株猴痘病毒特异性单抗的体内外抗病毒效果,以期为猴痘病毒新药的研发奠定研究基础。研究发现,抗体9F8、3A1和2D1均显示出对痘病毒广谱的结合和中和活性,其中9F8中和活性最佳。
该研究首次应用猴痘病毒特异性抗原诱导特异性中和单抗,并完成单抗制备、活性和表位鉴定,对后续猴痘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中和抗体的作用和结构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3.2223669
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2.10.036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