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做培养基/定制培养基
- 颗粒培养基
- 标准菌株生化鉴定试剂盒
- 2020年版中国药典
- 促销/特价商品
- 院感/疾控/体外诊断/采样管
- 样品采集与处理(均质)产品
- 按标准检索培养基
- 预灌装即用型成品培养基
- 模拟灌装用培养基
- 干燥粉末培养基
- 培养基添加剂/补充剂
- 生化反应鉴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产品
- 对照培养基/标准品
- 实验耗材与器具
- 生化试剂/化学试剂
- 菌种鉴定服务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国科学家首次阐明了H2A.Z核小体的优先识别机制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8-7] [发布人:邵玉倩] [阅读次数:] [返回]
中国科学家首次阐明了H2A.Z核小体的优先识别机制
作者:陈斯斯 来源:澎湃新闻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8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联合本所李国红、朱平课题组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发表论文,报道了人源SUV420H1结合H2A.Z核小体的高精度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SUV420H1优先识别H2A.Z核小体并催化H4K20me2的分子机理。
生物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对生命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高等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确保亲代DNA包含的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复制起始位点的正确选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多细胞动物中含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起到重要作用。然而,H2A.Z招募SUV420H1并对临近H4进行甲基化修饰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H2A.Z核小体作为整体被优先识别的分子基础,迄今尚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在催化位点引入正亮氨酸突变,提高了SUV420H1-H2A.Z核小体复合物的稳定性,并解析了3.2 ?的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结构显示SUV420H1与核小体中的H4 N端、DNA、以及酸性区域等进行结合,并将H4的修饰位点准确定位于SUV420H1的催化活性中心。
该研究揭示了SUV420H1优先识别H2A.Z核小体并催化产生H4K20me2的结构基础,阐述了SUV420H1通过H2A.Z调控DNA复制起始的分子机理,为药物靶向设计与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周政课题组对H2A.Z的优先识别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首次阐明了H2A.Z核小体的优先识别机理,进一步深化了对组蛋白变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李国红、朱平研究员及深圳湾实验室龙海珍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莉,博士后王有望和龙海珍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项目资助,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科学平台、生物成像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3.07.001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陈斯斯 来源:澎湃新闻
山东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topbiol.com
8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联合本所李国红、朱平课题组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发表论文,报道了人源SUV420H1结合H2A.Z核小体的高精度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SUV420H1优先识别H2A.Z核小体并催化H4K20me2的分子机理。
生物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对生命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高等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确保亲代DNA包含的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复制起始位点的正确选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多细胞动物中含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起到重要作用。然而,H2A.Z招募SUV420H1并对临近H4进行甲基化修饰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H2A.Z核小体作为整体被优先识别的分子基础,迄今尚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在催化位点引入正亮氨酸突变,提高了SUV420H1-H2A.Z核小体复合物的稳定性,并解析了3.2 ?的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结构显示SUV420H1与核小体中的H4 N端、DNA、以及酸性区域等进行结合,并将H4的修饰位点准确定位于SUV420H1的催化活性中心。
该研究揭示了SUV420H1优先识别H2A.Z核小体并催化产生H4K20me2的结构基础,阐述了SUV420H1通过H2A.Z调控DNA复制起始的分子机理,为药物靶向设计与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周政课题组对H2A.Z的优先识别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首次阐明了H2A.Z核小体的优先识别机理,进一步深化了对组蛋白变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李国红、朱平研究员及深圳湾实验室龙海珍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莉,博士后王有望和龙海珍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项目资助,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科学平台、生物成像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3.07.001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删除。)